▲点击上方第二个“刘润”关注,回复“1”抽取签名书
有同学问我,润总,你演讲得太好了,天赋一定很高吧?哎,哪有什么人天生会演讲,你看到的天赋,其实都是苦功夫。
高中时期的我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蒋昌建的一枚小迷弟。他是我学习辩论的“导师”之一,在我学会掌握“演讲”这项核武器的路上有着重要作用。如果让我选能为影响力加上超级杠杆的技能,我会把演讲放在很高的顺位。你可以看到,越成功的领袖,演讲能力几乎一定越强;
或者说,演讲能力越强,越有可能成为成功的领袖。
你对事情的看法,你对商业逻辑的理解,你的公司准备怎么干,都得通过某些方法传递给别人。你可能觉得,演讲嘛,重要的是具备结构化思考能力,用语言描绘画面感的能力,还要拥有舞台感,掌握手势、眼神、互动技巧……演讲的技巧当然非常重要,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——勇于逼自己登台去“讲”。
▲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
蒋昌建是我心目中的辩论超级大神,他曾代表复旦大学,参加新加坡组织的狮城舌战辩论。
他用诗人顾城的名句——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”作为结辩词,一锤定音。这场经典的辩论轰动了全中国,时至今日,依然被爱好者们津津乐道,被誉为最高水准的辩论赛之一。
而蒋昌建,无疑是全场表现最优秀的,是当年的最佳辩手。他的表现,让无数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叹为观止,心生向往。我高中时候的学习成绩还可以,也被邀请加入学校辩论会,作为四辩站在场上。但我如坐针毡,无地自容,整场下来,我居然一句话都讲不出来……只有在整个团队站起来向对方表示感谢的时候,我说了整场辩论的第一句话——辩论这件事情需要急速的智慧,不仅需要你有快速的反应,还要能组织语言,把观点清晰的表达出来。我刚犹豫几秒钟,旁边居然已经有人站起来,啪啪几句话就讲完了。
那场比赛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每每回忆,感受到的都是不甘和屈辱。本来是被学校挑选出来的“尖子生”,是学生干部,浑水摸鱼赢得了辩论,对整场比赛一点贡献都没有。演讲这种能力不是你看看书就可以具备的,它必须要拼命地练习、练习、练习。
▲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于是,我去找到了狮城辩论会的很多资料,抱回来一大摞录影带,反复拆解他们的每一个辩论动作。我会着重观察蒋昌建的表现,推测他当时为什么站起来,为什么会这么讲?甚至还会模仿他的动作姿态。这么说吧,我对蒋昌建的崇拜,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粉丝对张艺兴的迷恋。然后,我不断参加各种辩论会,力求每次表现得比上次再好哪怕那么一点点。1994 年,第二次大专辩论赛仍旧在新加坡举行,代表中国队出战的是南京大学队。南京大学派了 4 个女生参赛,她们过关斩将,最后拿了冠军。这 4 朵金花,像英雄一样,成为了南京大学的骄傲。也是那一年,已经在辩论领域小有心得的我,考入了南京大学。这简直是命运对我的垂青,我觉得一雪前耻的机会来了。
你可以想象我入学后周围对辩论的狂热,整个南京大学天天都在组织辩论赛。班与班之间,系与系之间,校与校之间……每天不辨上两句,大家都浑身不自在。两年后,我也成了学校辩论圈的风云人物,连续两次获得南京大学最佳辩手的荣誉。演讲从没捷径可走,从开不了口,到感觉如鱼得水,这背后除了练习,别无他法。回想第一场辩论,我连张嘴的资格都没有,站起身只说了两个字“谢谢”……
2001 年,我刚去微软不久,演讲再次对我产生了神奇的影响。我考下来国际项目管理证书,觉得特别有收获,于是写了一本教材,打算教同事们也都学一下。我还向官方申请,获得了授权,开始在微软内部大量培训项目经理。这是我培训生涯的重要时刻,可能与其他培训师不同的是,为了让培训符合官方的授权要求,我每次培训至少连讲 3 天……
3 天什么概念?可能你费心准备 1 小时的内容,15 分钟就讲完了……只有准备 9 天的内容,才有可能连讲 3 天不冷场。于是我继续想啊想,讲啊讲……不光是持续地讲,还不断录像,给自己反馈。从那一刻开始,学员们的感觉也完全不一样了,我甚至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。
演讲能力训练,就像音乐家的训练模式,要不断在过程中调整每个细节。
▲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如果你也想被敲一下,我好像没办法帮你抓住那灵光一瞬,只能建议你—— 讲、持续讲、持续公开地讲,不断接受反馈,不断改进。
骑自行车是技能,你永远“学”不会骑车,只能靠练“习”,浑身淤青之后,才能掌握;演讲是技能,你读了 100 本如何演讲的书,但从不上台,你一辈子都不能真正“学”会演讲。第二,立刻把右手的橘子交到左手,并等待落下的橘子;
要领很简单,我很快就记住了,可是到今天,我还是抛不起来。如果让我总结演讲的无上心法,我当然愿意毫无保留地分享,但那些不是你的。技能之所以叫“技能”,就是因为它是“学”不会的,要靠“习”。
▲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仔细想想,我们常说的沟通“技”能,谈判“技”能,演讲“技”能,管理“技”能……为什么不说沟通“知识”?因为这些只有靠练习,才能变成条件反射,存储进你的“反射脑”。千万别做“理论主义者”——演讲?买本书看看;谈判?买本书看看……买到的书,都是如何练习技能的步骤,而不是技能本身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: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回想蒋昌建老师对我的影响,和我自己练习演讲的过程,演讲技巧很重要,但是不断训练更重要。讲,持续讲,持续公开地讲,是最笨的方法,也是最好的方法。愿你也能像我一样,找到自己的偶像,跨越屈辱和不甘,坚持到迎来灵光一瞬。
文章标签:
苦功夫才是真捷径
声明:该文章系转载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,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,造成漏登,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#qq.com 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。